培養孩子“亮劍”精神
學會自信、堅強 懂得惜福、感恩
深圳:0755-28916070 18825214466
培養孩子“亮劍”精神
學會自信、堅強 懂得惜福、感恩
廣州分公司地址:
廣州市天河區體育西路7號駿匯大廈中座24樓F室
廣州分公司聯系電話:
020-85637489 020-85679840
24小時咨詢熱線:
18802054466(祝老師)
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并且教育好孩子呢?
[亮劍教育集團] 發布時間:2021-07-27 09:00
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并且教育好孩子呢?我們作為家長又應該怎么做呢?看看廣州暑假夏令營是怎么說的吧
一、混沌體系
培養孩子是一個混沌系統,TA的特點是輸入端只要有微小的調整,輸出端就會有巨大的改變。
最早人們發現混沌系統的典型特征就是我們說的“蝴蝶效應”。
一個天氣預報的專家,在計算機模擬了第二天氣的時候,他為了圖省事,取消了小數點后三位數,然后他出去吃個午飯,回來就發現天氣預報的結果從晴天一下子變成了一場大風暴。
所以他寫了一篇論文叫蝴蝶效應,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理解說的南美洲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,北京就下了一場大暴雨就是這個意思。
輸入端有了微小的調整,那么輸出端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,差別很大。
就算同一個教室里教出來的同學,但是他們所產出的結果也可能是云泥之別。
同一個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基因很相似,家庭環境、培養方向都差不多,他們的天才領域、天賦領域,包括他們的優勢短板可能也都不一樣。即便是比較相似的孩子,他們仍然不知道他哪個點出現了偏差,這就是所有混沌體系的標準特征。
二、簡單體系
我們今天的家長在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,不自覺的就會把過去所學到的知識拿來用,有的家長本科、碩士,有什么機械類、管理類、傳媒類等等這些學科其實都是簡單體系,它不是混沌體系。
簡單體系有一個前提叫還原論。
比如說我們組裝一張桌子,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桌子分成幾部分,每一個要素怎么樣做好,然后釘在一起,把它連起來,這個叫做還原論。
這是我們很多人在遇到問題出來的第一反應,就是想用這個方法去解決它,每個部分怎么優化,拆成幾個部分等等。
但是后來我們就知道了,生命是屬于復雜科學混沌體系。有的東西不能夠拆開來研究的,哪怕把它拆開來研究,每一個部分都研究明白,但是組裝在一起就是搞不懂。
舉例
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螞蟻,一只單個的螞蟻對科學家來講是一個簡單的生物,它有觸角能分泌四種信息素,這四種信息素基本上被我們科學家破解了,所以一個單個的螞蟻連生存能力都非常的弱。
如果你把一群螞蟻放在一起,成千上萬只螞蟻放在一起,是非常有智慧的。
如果把螞蟻窩的橫截面剖開,會非常驚嘆于螞蟻的這種智慧,它里面竟然有防洪通道就是還有分老年人住的地方、小baby住的地方、以后住的地方和逃生通道儲存糧食的地方,還有儲存尸體的地方。
這個現象叫群智涌現,當數量巨大的螞蟻聚合在一起的時候,雖然他們之間只有三四種信息素的交流,但這三四種信息素經過不斷的迭代,形成了一個有智慧的生命體。
那么我們人類大腦里的神經元個數相當于二十五萬個螞蟻窩,我們的神經元要比他們多得多。
所以說我們的神經元就是通過簡單的放電,還有神經遞質,假如兩個單個的神經元放在一起,什么事都干不了。
但當上一個神經元開始相互作用的時候,人類就出現了智慧,人類就開始思考,人類開始發明、開始聯想,這個過程就是復雜體系的典型特征。
把一個孩子拆成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跳繩七八項,然后語文里面又拆成多少個這個課文,多少單詞等等。
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有可能是這個孩子在父母的強壓之下,就有可能會變得不愛學習或者厭倦這件事情,對于生活沒有熱情,喜歡宅在家里打游戲。
三、因材施教
我們造一輛汽車、飛機、航空母艦,它這么復雜,仍然是屬于簡單體系,只要更換零件或者拆卸就能跑起來。
但孩子不是機器,我們不能夠把它當成機器一樣的去對待。
很多高三的孩子到了高考末期的時候,身上就有一種僵化的力量,戴眼鏡說話都愣愣的,已經成為一個答題的機器,當父母用對待機器的手法把它拆分成一塊一塊再硬拼起來的時候,刨掉的就是生命力。
這也是我們家長非常不希望看到的事情,也是我們培養的過程當中,可以說是一個悲劇。
孩子就像一片森林,家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,一個叫園丁,一個叫木匠。
木匠希望把一個東西打造成他所想象的那個樣子,所以他拿著鋸子、拿著榔頭敲打,渾身冒汗,把那個材料印刻成那個樣子,那么接下來的那個東西,除了做桌子之外,想讓它再生長出嫩芽是不可能的,已經成為一個桌子了,這輩子就這樣。
但是一個人是要活成有生命力的樣子,它是要發芽的。所以你看園丁的職責是什么?撒種子然后施肥、澆水,看著它自己成長,種子就自己會往上冒了。
這個比喻能夠讓我們理解對待生命體和對待機械體的不同。
舉例
沙丁魚像夢幻一樣的飄來飄去,為什么他們撞不到一塊?成千上萬的沙地與氣場,竟然他們之間不踩踏,像夢幻一樣的飄來飄去那么美。
更神奇的時候,這時候來一頭鯊魚來咬它們的時候,沙丁魚會自動地刷下,分開讓出一個圓形的洞,然后鯊魚再回過頭去咬他們的時候,刷又會出來一個半圓形的洞,讓那個鯊魚繞過去。
科學家用原包計算機的原理來模擬生物,用一個小箭頭代表一個沙丁魚,給每個箭頭輸入三個指令,第一個指令跟進前面的魚,第二個指令跟兩邊的魚保持等距離,第三個指令前后保持等距離。
指令就像基因一樣的寫在了沙丁魚的這個腦海當中,第一個小箭頭推一下,給一個初始的動力,屏幕上夢幻一樣的沙丁魚群就出現了。
愛因斯坦說:這個宇宙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被理解。”
四、尊重孩子的生命軌跡
有一本書叫《起源》,就是專門講宇宙的發端,從宇宙大爆炸那一刻開始,就非常簡單的幾個物理定律,然后不斷的迭代,從一百三十億年到今天,我們人類從一個大分子然后到今天這么一個復雜的身體。
達爾文告訴我們人類轉變一共分三件事,第一件遺傳,父親提供一半的基因,母親提供一半的基因。第二件事情變異,中間隨便找幾個基因變一下,這樣兄弟幾個長得不一樣。第三件事就是選擇,好的留下來,不好的走了。
遺傳、變異、選擇,這三件事兒讓我們人類不斷的迭代,然后一步一步的發展出今天這樣的智能。
老子說道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如果我們要把一個孩子當作生命體來對待,要知道一個孩子的生長過程一定是非常復雜的過程,這里面還充滿了大量的隨機性。
很多家長就是特別的焦慮在于他不能夠接受隨機性,他希望孩子按他的意愿順風順水,按照自己設計的一步一步的發展。
我們人這樣的一個復雜的一個生命,同時他的人生又確定了那么多的不確定性、隨機性以及所謂的這種命運,所以人生就是這樣的充滿了神奇的這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機遇。
所以我們要把孩子就當生命體,讓他活出他自己,尊重他的生命軌跡,尊重他的天才領域,這樣才是對一個生命最好的尊重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,謝謝大家的陪伴和聆聽,謝謝!